今年“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总成交额再次刷新纪录。这几天,市民在享受拆收包裹喜悦的同时,又是如何处理剩下的“快递垃圾”?前天,记者走访南湖区多个小区发现,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不少居民已能自觉将“快递垃圾”分类处理。
包装盒
从垃圾桶“坐”上了可回收车
每周日,是南湖街道烟湖苑和云洲苑小区可回收垃圾定时收集的时间。上午9时多,记者在烟湖苑入口处看到,居民们正拿着“绿色存折”在可回收垃圾收集车前排队。由于是休息天,排队的人群中有不少年轻的面孔。
“‘双十一’买的20多个包裹最近陆续到了,拆包后剩下的硬板纸、泡沫、塑料一大堆,今天趁休息在家理好一起下楼卖掉。”家住烟湖苑的“90后”姑娘小骆告诉记者,对于小区成为南湖区首批垃圾分类可回收试点小区,她很支持与认可。
“以前拆完快递都是直接扔进垃圾桶,对我们年轻人来说,把硬板纸之类的囤积起来卖实在太麻烦了。”小骆说。不过前段时间小区进行试点后,社区给她送了本《垃圾分类手册》,这让她知道了有价值的可回收物能创造不少新价值,如废纸可再造生纸,回收的废塑料可以回炼汽油和柴油,其实人人都能在举手之间为环保事业出力。“所以今年‘双十一’后我特意将剩下的‘快递垃圾’都收集起来分好类,搬到可回收垃圾收集车上。”小骆说,“倒不是为了这点钱,关键是能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力,觉得应该这么做。”
而下午3时多,记者在云洲苑小区里同样看到了暖心的场面。家住15幢的方亮一口气卖了纸箱、书本、衣服、铝罐等7类可回收物,但每一类他都已经事先分好类、捆扎好。“经过近1个月的上门收集,这些小区居民的分类意识明显在提升。”市环境卫生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小陈介绍,“现在大家基本都是分好类再拿过来,参与进来的居民也越来越多,今天又新开了十几本‘绿色存折’。”
点赞“大手拉小手”
让垃圾分类更“上心”
如何让更多家庭自觉做好垃圾分类?南湖区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将垃圾分类工作从娃娃抓起。而这一“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实践互动模式,也在日前举行的全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上被“点赞”。
前天记者在云洲苑采访时,就碰到了一对可爱的父子。居民李博宇带着4岁半的儿子奇奇一起来卖可回收垃圾。奇奇小小的身躯捧着一个和他差不多大小的纸盒,交到工作人员手中,并将自家的“绿色存折”一并递上。“纸板2.9公斤,书本13.3公斤……”一来一回间,李博宇身体力行给孩子上了一堂“环保课”。
李博宇告诉记者,他本身从事的是环保行业,所以家里一直有多个分类垃圾桶,“但以前即使把废旧电池等有害垃圾分了类,投放地方也不好找。现在小区试点后,每类垃圾都有了固定投放点,这对我们的环境大有好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自然会对环保事业更上心。”交流中,4岁半的奇奇眨巴着黑溜溜的眼睛对记者说:“我知道,玩具小汽车用过的电池不能乱扔,要扔到楼下专门的箱子里。”
记者了解到,为了深化“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实践互动模式,早在去年,南湖区就在新南社区二楼办公室打造了首个宣传垃圾分类的科教中心。100多平方米的活动空间宽敞明亮,并配备了专门的电子设备。“电子屏幕上会出现各类垃圾和分类垃圾桶,孩子们可以在点击后扔进相应的垃圾桶。”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垃圾分类相关的环保活动时常在这里举行,孩子与家长通过游戏互动,更加清楚“如何分”的问题。
今年,在把三水湾小学作为垃圾分类工作试点的基础上,区分类办和区教文体局还对38所学校进行动员部署,全面推进垃圾分类的教育。